六祖慧能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死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俗家姓卢,原籍河北范阳。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官吏,后因事被贬至岭南,因此全家南迁,到达广东新会。慧能幼年丧父,生活艰辛贫困,曾经以砍柴为生,母子相依为命。
据说一次慧能在卖柴时听人诵念《金刚经》而有所感悟。向人打听后,得知当时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东山讲经授法,于是决定前往黄梅参礼五祖。相传慧能本人并不识字,但在当时佛教盛行的社会环境下,他有可能受到熏陶,耳濡目染,从而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并对佛教的教义思想有所理解。
当时五祖弘忍大师门下弟子有千余人,其中最杰出者当属大弟子神秀,神秀也是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而此时慧能已年过三十,开始时,他只是在弘忍门下做一个行者,分在碓坊磨米劈柴,做一些体力杂活,这样过了八个月。有一天弘忍要在弟子中挑选一位衣钵继承人,于是要求徒弟们都作一首偈子(有禅意的诗),写下自己学习和修行的心得,借以观察弟子们学习和领会佛教义理的深浅,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当时大弟子神秀在南廊壁间题了一首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这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
第二天早晨,大家看到这个偈子时纷纷赞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所作。弘忍看到后未置一语,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慧能听人诵念此偈,认为这并非是彻底领悟,于是请人复题一首偈子在壁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所作之偈被弘忍看中,认为已经彻见本性,可以继承自已的衣体,于是秘密召见慧能,授予衣钵,立为禅宗六祖,并嘱咐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当时佛教宗派内部争夺正统地位的斗争十分激烈,慧能得法后,为防人谋害,连夜离开黄梅,秘密回到南方,长期隐居在民间,秘而不宣得法之事。大约过了十多年,才在广州法性寺由印宗法师雉发剃度,正式出家。自此以后,慧能开始公开从事传教活动。 慧能长期居住在曹溪宝林寺,后来名声越来越大,他门下形成禅宗南宗一派。
由于慧能所说的教法标榜“不立文字”,见性即悟,即身成佛。用不到累世修行,又不用繁琐的哲学思辨,因此很受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学士们的欢迎。再加上他的弟子们在各地大力宣扬,使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南宗逐渐成为禅宗的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