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两晋、南北朝文化——佛教的泛滥、范缜的《神灭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一世纪由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公元64年(永平七年),东汉明帝派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前往西域大月氏求佛经.公元67年(永平十年)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回洛阳,汉明帝特建白马寺.专供存放和翻译经书,这是中国的第一所佛教寺院.从此,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
佛教宣传“精神不灭”、生死轮回、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等,劝人忍受今世痛苦,行善积德,以期换取来世的幸福.这套唯心主义说教,很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它可以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从精神上奴役劳动人民.因此传入中国后,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很快传播起来,信徒越来越多,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势力。魏代汉以后,魏明帝曾大起浮屠,建都江左的孙吴也尊崇佛法.蜀国由于地处偏僻,佛教力觉较弱.西晋时期,佛教比前代有了相当的发展,仅东西两京(洛阳、长安)就有寺院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七百余。东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胡十六国,为了巩固其统治,也提倡和利用佛教,但就全国来看,佛教的中心是在南方.东晋都城建康,士大夫多崇尚佛教,一些名僧也云集于此,译经传教。他们在译经传教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经义残缺,便兴起了一个西行求法运动.名僧法显前往天竺(印度)和狮子国(斯里兰卡)取经,前后历时十四年,行经三十余国,回国后,著《佛国记》,叙述沿途见闻、风俗人情,为研究南亚历史提供了具有很高价值的资料。
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
南北朝分裂时期,由于复杂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一起,门阀士大夫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劳动人民则幻想来世的幸福,因而多信仰佛教.封建统治者除北魏拓跋焘、北周宇文邕曾因经济原因灭佛外,无不大力提倡佛教,因此,佛教在北方有很大的发展.北魏末年,有佛寺三万多所,僧尼二百万人.南朝各国,佛教更加盛行,梁武帝曾三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南朝佛教达到全盛时期,仅建康一地就有佛寺五百多所.
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
佛教的泛滥,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不仅寺院、佛塔的建造,浪费了大量钱财,而且大量人口出家为僧尼,也使一些劳动力脱离土地,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寺院还广占土地,不负担赋税,致使国家税收减少,因此佛教的泛滥,也激起了一些士大夫的反对,有的要求限制佛教的发展,有的从理论上对佛教进行批判,其中从理论上对佛学批判最深的是南朝齐、梁间著名的无神论者范缜.范缜“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他对佛教泛滥给社会、政治造成的危害,深恶痛绝,著《神灭论》对佛教进行了系统批判.南齐时,竟陵王萧子良执政,他笃信佛教,并亲自给僧侣送饭送水,以示自己是佛家的奴仆.
范缜画像
有一次,肖子良问范缜:你不信佛,不信因果,为何人有富贵贫贱之分?范缜巧妙的回答说:人生犹如一树之花,风一吹,有的落人厅堂,有的落入厕所,落入厅堂右犹如殿下你等,落入厕所的,就如下官我等人,这完全是偶然的,并不是什么因果报应.范缜对造成贫富有别的原因虽不能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解释,但他以偶然论驳斥因果论,也使萧子良等人无言可对.在批判佛教“精神不灭”的同时,范缜还进一步阐述了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他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认为精神是依存于物质的,精神与人体不可分,是“形神相即”的.他还指出,精神是活人特有的作用,死人是没有精神活动的,因此,人死变鬼和人死灵魂转生的说法是虚妄的。范缜从理论上揭露了佛教灵魂不灭的欺骗性,正确地阐述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个重大发展。
范缜的《神灭论》引起了统治者的极大不安,萧子良曾召集高僧名士著文对范缜进行批驳,范缜“辩摧众口,日服千人”,一个个都被范缜驳倒.封建统治者从理论上辩不倒范缜,便企图以高官厚禄引诱他.有个叫王融的人对范缜说:像先生这样的美才,还怕做不了中书郎吗?如果坚持神灭论,那是自误前途.范缜坚定地说:我若卖论取官,何止做个中书郎,恐伯早就当上尚书令了!可是,这样一位坚持真理的勇士,竟被诬灭为“叛经离道”,被流放到广州,末几即被折磨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