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江山谈“儒释道”第十三期)
因果,何为因果?
一切都是陌生的条件下,我口渴了,作为陌生人的你倒了一杯水给我,我们之间便结下了因果。但是想要真正理解这个词汇,必须要从“业”来着手。而业一共分为三种,分别是:身、口、意,另外还有口四、意三,连在一起就是“十业道”。
现在很多人骂街的时候,旁边的朋友上前劝阻时,往往会说“你积点口德吧”,那么如果我站在路上,大喊一句:“你们都是神经病!”那我就会造下口业,而因此受到报应吗?会,但也有例外。
倘若说,路上有人听到了这句话,而且他因此感到非常气愤,那么他生的气,就是我们所谓的“果”,因此很多人就自以为是的认为我骂的话是“因”了,但实际上不是的,那句话其实只能算是“缘”,而因乃是由许多的缘聚合起来产生的。
举个例子,凡是要生火,必要的两个条件就是燃料和空气。为什么对方会心中有火呢?在佛法中讲,这是源自于“嗔心”,而我的话再加上他的嗔心,综合起来才是因,如此才会有果。
换句话说,倘若不是我骂街,而是在唱歌,恰巧这首歌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让他触景生情,使他伤心了,那么我的就是缘,而他之所以伤心是因为有痴心,如此综合在一起就是因。
或者是在听到我的骂街之后,他又回骂一句,这时倘若我不作回应,只当是没听见的话,那么也就不会起“意业”,自然也就没有果可言了。但是倘若我跟他对骂起来,轻则上火,重则打架住院,那么就是“三业”并作了,得到的果自然也就旺如燎原之火。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听见了我的骂街,却并不理睬,只当我脑子有毛病,心里不但没有不快反而有种正常人看神经病的优越感,那么这也是一种果,乐果。
由此可以看出,对待一件事的心不同,可能起业也可能不起,而凡是起业,所产生的果却是犹如天要下雨一般,挡也挡不住的。
常有人说“因果”、“报应”,但实际上这其实是两个概念。再举个例子,我一锤子给你脑袋敲个窟窿,过两天出门我一脑门撞墙上,脑袋撞出一个更大的窟窿,这是因果报应吗?当然不是,这种想法其实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见地。
常人落因果几乎是注定的,那些大修行人呢?
深山老林中的老和尚一辈子吃斋念佛,这时他的弟子向他抛出了这个问题,他便回答道:不落因果。然而就因为这句话,他却做了五百年的野狐狸,后来他再化身成一位老者,听神祇百丈怀海布道的时候,也想起提出了这一问题,对方的回答却是:不昧因果,如此老和尚这才满心欢喜的离开了。
这里的不落因果,即指结下因果后将不受报,而不昧因果则是指能够看清因果,但谁也跳不出去,都要依顺因果,区别只是大修行人能够看清,而普通人则看不清。
之所以百丈怀海认为是不昧因果,无非是到了他这种层次,落不落因果都已经无关紧要了,就比如说学习考试,有的人必须要埋头苦读才能够收获好成绩,这便是落因果,而他却已经看透了试卷,不需要努力也能够拿满分,所以对他来说苦读没有用,虽然一样会报果,但这个果对于他来说是很清楚的。
记得南泉普愿禅师,一位大修行人,按理说在人们心目中,这类人一定是慈悲为怀,伤害一只蚊子都要念个几十遍金刚经超度,而他有一次却用刀杀死了一只猫。那么他落不落因果?也会遭报应吗?当然会,前面说过了,所有人都要依顺因果,无论是猫,亦或是苍蝇,都会遭报应。

既然如此,南泉为什么还会杀猫呢?苦修一辈子了,就因为这件事毁了自己的修行路,岂不是太愚蠢了?
其实南泉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担心,他不是能够摆脱因果,而是因为他不昧因果,也就不畏因果,意思就是现在他杀了猫,那么猫也可以明天来杀了他,而他不会有任何的抱怨。就算他因此而堕入地狱也无所谓,他不害怕,因为一旦修行到相当的境界,整个六道轮回他都能来去自如。如果将六道比喻成留个不同的房间,那么这些房间的门外都有门卫把手,寻常人无法反抗,但大修行人却持有通行证,他们来去自由,也就不受这条规矩的束缚。
也就是说,大修行人已经不受因果的控制,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是“法尔如是”。
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