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又称《智度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大智度经论》、《摩诃般若释论》、《大智释论》、《大论》、《智论》、《释论》等。一百卷。龙树菩萨造,姚秦鸠摩罗什译。
龙树又称龙猛、龙胜,西元二、三世纪顷,南印度人。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八宗祖师。自幼颖悟,学四围陀典、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等。出家后,广习三藏。曾至雪山,遇一老比丘,授以大乘经典,虽知实义,然未能通达。后遇大龙菩萨引入龙宫,授以无量大乘经典,遂体得教理。后于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广造大乘经论,树立大乘教学体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广为传布。师著作极丰,如《中论颂》、《十二门论》、《空七十论》、《回诤论》、《十住毘婆沙论》、《大智度论》等,造论之多,世所罕见,因此有千部论主的美称。 本论是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论着。“大智度”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意译。相传本论的原文有十万颂,据推测,今本百卷是鸠摩罗什缩译而成者。罗什译本中,最初的三十四卷为全译本,是《大品般若》初品的注释,其后各卷所译,则经罗什加以节略,取其足以开释文意的部分而已。本论若全部译出,或将十倍于此。全书所援引经典、论书极多,包含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书,以及初期大乘诸经典。兹列举如次: 经 名 卷 数 阿含本末经 1 密□经 1 摩诃衍义偈 1 时经 1 佛二夜经 1 破群那经 1 释提桓因得道经 2 舍利弗阿毘昙 2 解脱戒经 2 删陀迦迦旋延经 2 增一阿含 2 放牛譬喻经 2 佛答频婆娑罗王偈 3 栴檀譬喻经 3 降难陀婆难陀龙王兄弟经 3 富楼那弥帝隶耶尼子经 3 须跋陀梵志经 3 信品中偈 3 难陀迦经 3 □卢提迦经 3 赞摩诃衍偈 4 天会经 5 德女经 6 频婆娑罗王迎经 18 瓶沙王迎经 1、18 天问经 1、26 □喻经 1、31、85 法句经 1、 5、35、57 中论 1、19、25、38 密□金刚经 10、26、57 阿含 3、49 赞佛偈 2、5 八十部律 2、68、100 中阿含 2、33 长阿含 2、4、9、33 迦旃延经 2、7、13、27、31 阿毘昙鞞婆沙 4、29、38、39、74 六足阿毘昙 2、68、100 □勒 2、18 阿波陀那经 4、33、100 不可思议解脱经 33、35、100 梵网经 5、18 般舟三昧 7、33 多持经 9 阿弥陀经 9、92 诸佛要集经 9 华手经 10、46、100 毒蛇喻经 12 四天王经 13 天地本起经 13 优□罗华比丘尼本生经 13 苏陀苏摩王经 14 赞精进偈 15 菩萨本生经 16、33 除欲盖偈 17 佛教瞋弟子偈 17 禅经 17、22、24、28 赞般若波罗蜜偈 18 马星比丘为舍利弗说偈 18 千难 19 网明菩萨经 22 阿那律佛灭度时说 22 诸阿罗汉得道时说偈 23 多性经 24 分别业经 24 净经 24 孙陀利经 25 一切漏障经 25 一切不行经 26 长爪梵志经 26 持心经 27、29、32、81 宝顶经 28 本生经 28 贤劫经 29 十地经 49 渐备经 29 饿鬼经 30 罗陀经 31 三十三天品经 32 二百五十戒经 33、100 菩萨阿波陀那 33 六波罗蜜经 33、46 大云经 33、46、100 摩诃迦栴延所解修多罗 33 尼陀阿波陀那 34 三法经 34 菩萨本起经 38 本起经 46 断一切众生疑经 46 云经 46 法云经 46、100 弥勒问经 46 龙王经 51 阿差末经 53 地狱品 66 光赞 67、79 放光 67、79 道行 67 小品 79 城譬喻经 80 辟支佛经 81 转法轮经 86 婆差经 93 譬喻经 97 智印经 98 四阿含优波提舍 99 诸佛本起经 100 罽宾国毘尼 100 阿毘昙 6、8、16│21、23 、26│28、31│33、 49、55、68、75、81 、83、98 毘摩罗鞊经 9、15、17、28、30 、85、92、95、98 宝云经 100 大悲经 100 方便经 100 龙王问经 100 阿修罗王问经 100 摩偷罗国毘尼 100 八十部毗娑沙解释 100 杂阿含 2、9、10、31、32、 54 首楞严三昧经 4、10、26、29、34、 40、75 法华经 7、9、10、26、30、 32、33、38 46、50、 57、79、84、93、100 本论是龙树晚年的著作,对学说、思想、用例、传说、历史、地理、实践方法、僧伽的解说甚为详细,并言及胜论派与印度一般思想,是当时的佛教百科全书。在般若思想的弘扬上,龙树的《中论》是站在“般若皆空”的否定立场而言,然本论则是以“诸法实相”的积极肯定立场,极力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波罗蜜的宗教实践,如卷四的尸毘王割肉喂鹰、须陀须摩王不犯禁戒,卷十一的大国王遍割身肉为灯炷供养婆罗门以佛法、鸽以身投火施舍饥人,卷十二的萨婆达王以身布施婆罗门、月光太子布施血髓济度癞人、六牙白象举牙授与猎者、迦频闍罗鸟教化禽兽,卷十四的羼提仙人、鹿王代鹿母受死、爱法梵志破皮析骨求法、雉灭林火等,处处揭示菩萨行者之修持,而与佛陀的本生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由本论即可了解龙树以前佛教学说的大要。 又龙树菩萨以后的大乘佛教等诸说,几乎都是以本论为中心而开展。因此,本论是大乘佛教的重要论书,对印度及中国佛教影响相当深远,尤其是自本论译出以来,成为历来各宗所依用援引的重要论典。 是印度唯识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据。 与净土宗的关系密切。龙树的《十住毘婆沙论.易行品》是净土法门的重要典籍,同为其著作的本论,亦随处赞叹阿弥陀佛的国土庄严清净。南北朝时代净土教念佛法门高僧昙鸾的《略论安乐净土义》中,引用本论以辨众生对佛智的疑惑,如“佛智离此四句,缘之者心行灭,损之者言语断,以是义故,《释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唐朝我国净土宗第二祖道绰的《安乐集》也多引用本论。净土宗三祖善导的《往生礼赞偈》的“中夜偈”,就是引自本论卷十七“除睡眠盖偈”中的前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