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着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着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于小乘萨婆多部出家,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欲自杀,时东毘提诃宾头罗罗汉前来为说小乘空观。初闻悟入,然犹不满意,乃以神通往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受大乘空观,归来如说思惟,终于通达大乘空观。又数往兜率天学大乘经义,乃至请弥勒菩萨下阎浮提说法堂,集有缘众,诵出《十七地经》,由是大乘瑜伽法门传至四方。重要著作有:《显扬圣教论》,是对《瑜伽师地论》从学说上重新组织的纲要性著作。《顺中论》,是配合《中论》而写的大般若初品法门的书。《金刚经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摄大乘论》,二书均是总括大乘义理的著作。《六门教授习定论》,是修瑜伽方法的著作。 玄奘大师,唐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我国四大翻译家之一,法相宗的创始人。十三岁入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三年( 629),孤身涉险,备尝艰辛,西行求法。贞观七年达印度,入那烂陀寺,以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贞观十九年,归至长安,请回梵文原典六五七部,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三三五卷。许敬宗撰《瑜伽师地论后序》载,师从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起,召诸学通内外诸名僧二十一人,共译《瑜伽师地论》,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止,共成百卷。 梵语瑜伽,意译作相应,有一致、和合、相称等义。《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说,相应有五义:与境相应,谓不违一切法的自性。与行相应,谓与定慧等行相应。与理相应,谓安立、非安立等二谛之理。与果相应,谓能得无上的菩提果。与机相应,谓既得圆果,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第修习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化诸有情,所以名瑜伽师。瑜伽师修行观行时,所依所行的境界名为瑜伽师地。问决择诸法性相,故名为论。此论明瑜伽师所行十七地,故名《瑜伽师地论》。 本论是集阿赖耶识说、三性三无性说、唯识说、阿毘达磨学说、菩萨教义等种种问题的一部庞大论书;是构成瑜伽行派学说发展基础的最初期论书;法相宗的主要论典;我国佛教史上的重要论书。内容丰富,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兹略述各分大意如下: 一、本地分 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以三相摄十七地,为百卷中的前五十卷,是本论的主体。 十七地 五识身相应地:依五识身建立此地。明眼、耳、鼻、舌、身识的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等义。 意地:说心意识的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等义。 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广解三界五趣定散之相。寻是寻求推度,即粗杂的精神作用;伺是伺察思惟,即精细的精神作用。 三摩呬多地:明四静虑等诸种等至。三摩呬多,意译为等引、胜定。谓胜定地,远离沉、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名等引地。指由定力所引生的身心安和平等。等引地,即四静虑、八解脱、三等持、五现见等至四种。 非三摩呬多地:述自性不定、阙轻安、不发趣、极散乱、太略聚、未证得、未圆满、杂染污、不自在、不清净、有起、有退等十二相为非定地。 有心地、无心地:说此有心、无心二地是由五门建立。五门:地施设建立门、心乱不乱建立门、心生不生建立门、分位建立门、第一义建立门。并明诸地有心无心的区别及其分位等。 闻所成地:谓从闻所生解文义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于五明中,特别细说内明、因明。 思所成地:谓从思所生解法相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思所成地的三种相为自性清净、思择所知、思择诸法等义。 修所成地:谓从修所生解理事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 声闻地:佛陀圣教,以声为上首,从师友闻此教声,展转修证,永出世间,小行小果,故名声闻。此地共分四瑜伽处,初瑜伽处,立种姓地、趣入地、出离地,明种姓有无等义、性种姓人的发心趣入、世出世的出离行等。第二瑜伽处,细说前出离地及说能修的补特伽罗之差别等义。第三瑜伽处,述不净观、慈愍观、缘起观等法。第四瑜伽处,分别世、出世间的修瑜伽。 独觉地:略说独觉种姓、道、习、住、行。谓常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永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 菩萨地:谓希求大觉,悲愍有情,或求菩提,志愿坚猛,长时修证,永出世间,大行大果,故名菩萨。菩萨地亦分四瑜伽处,于初瑜伽处,立菩萨种姓、发心、自他利、真实义、威力、成熟、菩提、力种姓、施、戒、忍、精进、静虑、慧、摄事、供养亲近无量、菩提分、菩萨功德等十八品,广说菩萨所学的因果。于第二持随法瑜伽处,立菩萨相、分、增上意乐、住等四品,明菩萨方便起修的相及住位等,于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立生、摄受、地、行、建立等五品,明菩萨的究竟方便神通行及行位等。于第四持次第瑜伽处,立发正等菩提心品,约说菩萨地的起修次第。 有余依地:谓有余依涅盘。 无余依地:谓无余依涅盘。此二地明前述诸地修果的相。 三相:境、行、果 境摄九地,五识及意是境体,一切都是以识为体故。寻伺三地是境相,下上粗细不同故。三摩呬多地及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是境用,定散隐显别故。 行摄六地,闻、思、修三地是通行,三乘皆修三慧行故。声闻、缘觉、菩萨三地是别行,随机修法成自乘故。又前三是方便行,后三是根本行。前三是所学行,后三是所成行。 果摄二地,即有余依地、无余依地二通果。 二、摄决择分 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即决择《本地分》中不尽要义,发挥唯识道理,于境谈八识,于行详菩萨,于果讲无住涅盘。又决择《深密》、《宝积》二经,此二经是唯识的开基。为卷五十一──卷八十。 三、摄释分 解释契经的体、释、文、师、说、众、听、赞佛等诸义。为卷八十一、八十二。 四、摄异门分 略摄诸经所有诸法名义差别。分为白品、黑品二门,白品门释师,乃至施戒等义。黑品门则释生、老、病、死乃至贪、瞋、痴三毒等名义。为卷八十三、八十四。 五、摄事分 略摄三藏众要事义。分为契经事、调伏事、本母事三事。契经事分为行择摄、处择摄、缘起食谛界择摄、菩提分法择摄四门;调伏事分为总择摄、择摄二门;本母事立序辩摄一分;各明其义旨。为最后的十六卷。 本论总有五分,其主要部分是“本地分”,而“本地分”的中心是“菩萨地”,今分别介绍此地中的二十八品如下: 种姓品:菩萨略有本性住种姓及习所成种姓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