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新闻

印光法师:《灵岩法要》伍、决修学疑难【2】

发布时间:2019-10-13 09:39:42 编辑: 阅读次数:

普门品全文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灵岩法要》

伍、决修学疑难

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但以凡夫二乘,不预此会,莫由禀承。故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宣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令其悉知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俾一切具缚凡夫,与断见思惑之二乘,及破无明惑之法身大士,同于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以渐进修,直至圆满菩提而后已。(三编下·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尧历仲春望日))

《行愿品》义理宏阔,文字微妙。诵之令人「人、我、众生」之执著,化为乌有;往生净土之善根,日见增长。理宜自行化他,但不可以未持此经,即修净土,亦属偏僻薄福耳。莲池、蕅益等,亦皆极力赞扬。《弥陀要解》中有云:「如来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末后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噫!《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词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所以无隐谓《华严》即广本《弥陀》,《弥陀》即略本《华严》。观二大师之言,则知:看经不具圆顿眼,其孤负佛恩处多矣。(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华严》一经,王于三藏,义理宏深,文字微妙,虽备明一生成佛之因,但不契凡夫二乘之机,终难普被三根。净土一法,仰仗佛力,深浅随宜,三根普被,圆满本师度生之怀。故印光大师云:「《弥陀》一经,普被三根。实《华严》归宗之要义,亦末法最胜之慈航 」也。明乎此,方能明了蕅益大师《要解》所云:「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

大哉华严经,为诸经之王。

法门与功德,二俱不可量。

如来成正觉,直说所证法。

预此法会者,唯法身菩萨。

二乘虽在座,不见亦不闻。

何况诸凡夫,而得预闻熏。

佛以大慈悲,摄浅于最深。

末后归宗处,令觐弥陀尊。

唯此奇特法,凡圣俱遵行。

圆摄于等觉,及六道群萌。

末世人根钝,断惑甚为难。

信愿念佛者,决定登九莲。

(增广下·募刻华严经普回向颂)

《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劝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之归宿。是知此一卷经,大开净土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三根普被,圣凡齐摄,末世行人,皆当依止。(续编下·重修峨眉山志序民二十三年)

《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末后善财遍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华严顿演圆宗,独被上根,尚未悉符出世度生之弘誓。

行愿导归极乐,全收九界,方堪大畅成道利物之本怀。(续编下·楹联/释迦)

《华严》妙典,理事圆融。理由事显,事由理成。理事各臻其极,圆证毗卢法身。以故如来初成正觉,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如来自证法门诸因果法。因果,即事。如来自证之法,即一真法界、寂照圆融、不生不灭、非有非空之真如佛性也。此之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佛以究竟证故,常享常乐我净之法乐。众生以彻底迷故,恒受生死轮回之妄苦。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虽有照天照地之光,莫由发现而得受用。故借诸菩萨互相酬倡,为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法门。又复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圆满佛果。此如来以自证之因果,普示一切众生,令其各各亲证之一大轨范也。《华严》独被大机,二乘凡夫,莫由禀受。故于方等会上,特说净土三经,俾彼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虽具足惑业之博地凡夫,但能信愿念佛,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纵已证等觉之高位菩萨,犹须回向往生,方可圆满佛果。是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然此法门,两土世尊之所建立。释迦在娑婆,详示净土,遣其归去。弥陀在极乐,待彼临终,接其归来。盖欲众生,即于现生出生死苦,证真常乐。其哀怜保护之心,穷劫难宣。

有谓既为释迦弟子,当念释迦牟尼佛,求生此土之华藏世界。不知释迦之教念阿弥陀佛者,为令博地凡夫,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以超凡入圣也。此土之华藏世界,唯破无明证法身之大士能见。凡夫则只见秽土,不见实报庄严,何可滥拟?况西方亦在华藏世界之内。而华严会上,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汝何人斯,敢与彼抗?溯自大教东来,远公首开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畅佛之本怀,唯此法为最。(续编下·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民二十四年))

无量光寿之理体,固一切人之所同具。无量光寿之实证,须待往生西方,面见弥陀,蒙佛授记,圆满菩提以后,方能彻得。此《华严》归宗,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深旨也。(增广下·佛光月报序)

【注】无量光寿之理体虽同,而实证迥别,以致诸佛早已成佛,我等仍自轮回。故当仰仗弥陀愿力,往生西方,彻证心性也。《要解》云:「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人多执于心性理体,不知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体,故蕅益大师言:「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思此,岂可言念佛乃心外求法耶!虽众生心性本具无量光寿,然不藉弥陀誓愿,名号功德,众生何能彻证之?久劫以来,轮回不止,可不更当深思也!故大师又言:「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执自性弥陀者,宜深思于此!自可欣愿往生,万牛莫挽。但得往生,则彻证心性理体矣。

《弥陀经》,为净土法门之根本法门。《行愿品》,虽广大深妙,究非净土法门之根本法源。故宜二经同念,断不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只念《弥陀》,不念《行愿》则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则不可。《弥陀经》为朝暮课诵,或多念亦可。断不可绝不念《弥陀经》,而专念《行愿品》,以成忘本之修持也。二经固无高下,而对于净土行人,却有亲疏。是不得与诸大乘经作一例论也。十大愿王所说之益,系举其胜者,将谓《弥陀经》所得之益,不能如是乎?若作此说,在劝导一边,亦可作据。在体道明宗一边,未免随语生解。 (三编上·复胡宅梵居士书二)

·嘉言录题词并序(民十六年))

《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吾人有志趣入,且请志诚恳切,专持阿弥陀佛圣号。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现生即可顿出五浊,高登九品,以至证无生忍,成菩提道。此语虽极平常,实为诸佛秘要。若是通家视之,必定为之一笑。(三编下·念佛随笔)

法华三昧,非汝之所能修,纵汝能修亦恐不能即生解脱。若肯信光言,请将台教暂时置之高阁,专心研究净土。观汝心性,久而久之,恐有著魔发狂之事,不可不防。(三编上·复道传大师书一)

刘演宗述《法华》六十五种不思议力,可谓深入《法华》深固幽远之藏。而一一与净土对举而论其胜劣,实为不达如来权实法门。唯能利于南岳天台以上之根性,下此皆被彼断其往生西方之善根矣。此书断断不可流通。若流通,虽能令人尊信《法华》,而令彼一切不通权实教理者,从兹藐视净土而不修也。夫寂光净土,当处即是。能圆证者,唯佛一人。等觉菩萨,尚是分证,况其他哉?今以登地登住所见所证,为博地凡夫担任,其可乎哉?《华严》于证齐诸佛之后,尚令往生。今为具足惑业者,令舍弥陀净土,而修本师娑婆净土。其心诚为宏博,而其害有不能尽言者。(三编上·复丁福保居士书七(民七 十月廿六))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契理契机,至顿至圆,洵为利生唯一无上法门。唯现在之人,或者自高自大,谓既云众生即佛,则我即是佛,何必再念佛乎?或者以我既为苦恼凡夫,何能了生脱死?唯求来生不失人身耳。此两种人,皆不明因果所致,故今日仍讲因果。须知众生即佛者,以其具有佛性之真因也,设不修念佛妙行,佛性无由显现,何能得了生死成佛道之实果乎?譬如宝镜蒙尘,光明不现,实未失之也。若肯用力揩磨,自可照天照地矣。若言我是苦恼凡夫,不能生西方了生脱死,以至成佛者,乃业深障重,自甘堕落也。且今世之人,有下棋噪麻雀而累死者,不知有多少。若能以此劳苦,修行念佛,何愁不往生西方,上证佛果乎?盖佛本是众生修持得证佛果之人耳。隋天台智者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立六即佛义,以对治「自甘堕落」及「妄自尊大」之病。

六即佛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也。「六」明阶级浅深,「即」明当体就是。譬如初生孩子,与其父母形体无异,而力用则大相悬殊。不得谓初生孩子非人,亦不得以成人之事令孩子担当也。若能知「六」而常「即」,则不生退屈。知「即」而常「六」,则不生上慢。从兹努力修持,则由凡夫而圆证佛果,由「理即佛」而成「究竟即佛」矣。(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性体不二,故「六」而常「即」。事修各别,故「即」而常「六」。知「六」而常「即」,故不生退屈,上慕诸圣。知「即」而常「六」,故不生上慢,下重己灵。末世众生,定慧力弱,不仗佛力,其何能淑?(三编下·新昌石城寺重建智者大师衣钵塔记)

密宗与净土

\

密宗以三密加持,能令凡夫现生证圣,其功德力用,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故云不思议力用。虽然,此就密宗之本旨说,然须是其人方可。其人谓谁?如金刚智、善无畏等。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今之学密宗者,皆得其皮毛,全无金刚戒力,菩提道心。不去持咒以断惑证真,多效现字现象,以问吉凶祸福、前因后果,则与灵鬼作用相同。是之谓败坏密宗,吾恐避罪不暇,说甚即凡成圣也。

吾人但以净土法门为一座大须弥山,全身靠倒,庶几不被一切知识所夺,而现生可以了脱矣。否则随风倒浪,了无已时。(三编下·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密宗法门,不可思议,而今之传者学者,多失其宗。以持咒三密之功,消除烦惑,则为正义。而传之者,以神通吸动人。学之者,无一不以得神通为事。则是尚未能扶壁而行,而欲腾空远游,何可得乎?西藏蒙古喇嘛皆吃肉,以其无什米粮,尚有可原。今之学密宗者,多开荤吃肉。反大嘉美其事,谓为吃了就度脱了,则成魔说矣。喇嘛做大佛事,尚须吃素。可知平常吃肉,固非正义。密宗提倡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为成佛。一班无知之人,便认做成福慧圆满之佛。则是以松栽为栋梁,其材可以为栋梁,非现在即可为栋梁也。十七年有某某在上海提倡密宗,一百日成佛。上海有信心者,咸依之学。十八年夏,有艳其名,欲借此求利,请至北平,四十八日成佛,比在上海快一半。至十九年,北平、天津、上海皆不能容,回家还俗,可叹之至。

了生死法,净土法门,最为稳当。无论何等根性,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持念佛号,求生西方者,临终必蒙佛力加被,往生西方。此, 之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一切法门,皆须以戒定慧之道力,断贪瞋痴之烦恼,烦恼断尽,方可出三界了生死。在昔颇有此种人,而今则恐全世界也无一二人可得也。是以愈向后,愈宜专修净业也。(三编上·复石金华居士书)

今之人多是越分打妄想,想得神通而学密宗。(真修密宗者,在例外)。如傅某之魔死北平,某诸弟子有欲发大财者,反致亏一二百万。有欲得权利者,反致数十人关闭牢狱。有欲即成佛者,反致著魔发狂。某奉某喇嘛为师,其师有神通,能知过去未来。彼必问及独立之事,则当日独立,当日送命。某喇嘛及某之神通,致许多极崇奉之弟子倒霉。可知师与弟子,皆是不安本分。无神通,何可充有神通?学佛法,何可作瞎捣乱,谋发大财、得大权乎?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汝且守分,一任人皆成佛。汝纵无大得,幸有此许多佛,必不能不相度也。(三编下·复温光熹居士书四)

本文链接:印光法师:《灵岩法要》伍、决修学疑难【2】

上一篇:南师故里印象记

下一篇:印光大师:放生亦不可乱放_1

推荐阅读

热点关注